close
作者.陳翊中
把時間拉回到20年前的台灣,當時台灣經濟活力旺盛,游資充沛,上市公司又只有200家左右,在過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籌碼之下,投資人喜愛配股遠高於配息,除權行情是每年必定上演的好戲。同樣的狀況在20年後的越南再度發生,只不過股市歷史短淺的越南,有更多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當年最讓投資人津津樂道的,就是中華開發藉高溢價辦現金增資,之後再把現金增資溢價資本公積拿來配股,一年做兩波除權行情,把股價炒上千元大關,原本中華開發股本到年國77年,一直維持台幣10.5億元,經過兩次除權大配股之後,到了79年一口氣增加了33.9億元,但因為獲利能跟得上股本膨脹的速度,因此後來還能創下1,075元天價。
相較於台灣上市公司辦完現金增資,再把資本公積拿來配股的招數,越南上市公司因股本普遍小,加上法令並未規定現增價和市價的差額限制,因此各公司辦現增時幾乎都以「圖利」原股東為己任。現金增資價格普遍偏低。
未規定現增價格下限
現增價與市價落差大
以最近最誇張的例子來說,BMC(平定礦產)除權參考價股價高掛在550,000盾以上,卻以20,000盾的價格辦理現增,原股東可以2股買1股,以除權參考價315,000盾來看,現增價和市價的差距更高達15倍,不過參與除權的股東,平均成本可從55萬盾以上,一下子降至30幾萬盾。
越股也有所謂的除權行情,而公司宣布配股或辦現金增資,往往是刺激股價上漲的大利多。就像今年5月BMC宣布1股配2股的利多,股價一口氣就由50萬盾左右拉到84.7萬盾的天價,而除權後又一路漲停板展開填權行情,填權幅度高達50%。另外,像SJS(Sudico不動產)也在4月份股價在250,000盾左右宣布辦現金增資,原股東可以用20000盾一股認一股,股價也一口氣衝上450,000盾,隨後的填權行情漲幅也達50%左右。
只不過,由於價差太大,很容易引發賣老股換新股的賣壓,雖然BMC、SJS填權行情有模有樣,但隨著增資股出籠,後來皆後繼無力。而且隨著多家上市公司大量配股,投資人發覺獲利跟不上股本膨脹速度,今年下半年除權行情已暫時失去光環。例如BMC在11月又辦了一次現增,原股東可以用20,000盾2股買1股,結果不但除權前股價毫無表現,除權後也填權乏力,不過以越南企業獲利的強勁成長力,除權行情失靈應只是短期現象,明年4、5月間的除權旺季,除權行情還是很值得期待。
現金增資引進戰略股東
可能稀釋原股東權益
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除權規則,即是所謂戰略股東認股。在越南,很流行引進戰略股東,而在辦理現金增資時,往往有一大部份額度被撥來分配給戰略股東,例如9月18日除權的HAP(海防紙業),在發行的920萬股中,只有300萬股是分配給原股東,價格是20,000盾,但有500萬股的新股將由戰略股東認購,每股價格是40,000盾,以當時除權參考價計算,至少有7成的差額,雖然可能有2到3年不得轉讓持股的限制,但戰略股東獲利空間還是不小,只不過是否有損小股東權益,就有待商榷了。
除了上述差異,越南的除權配股和還有一點不同,公司一年有兩次配股配息,通常在上半年獲利結算後的8、9月以及全年獲利結算後的4、5月間是除權息的旺季,而相較於大陸上市公司配股配息吝嗇,越南企業給股利普遍很大方,配息率(股息/每股稅後純益)都有50%以上。
隨著台灣經濟邁入中年期,活力不再,近幾年台股除權行情愈來愈難做,然而,在經濟高成長的越南,除權行情正方興未艾,股票股利的吸引力遠大於現金股利,只要行情熱絡,在除權日前2、3個星期介入高獲利股,參與除權行情,應都有不錯的回報,20年前台灣的除權行情的熱鬧市況,現在正在越南上演中。
台灣越南除權制度比較
比較 | 越南 | 台灣 |
現金增資價格 | 未規定下限 | 現增價通常為市價的7成至9成 |
原股東現金 增資認股權 | 可藉現增引進戰略股東,且價格和數量由公司董事會決定 | 10%須公開銷售 10%須分配給員工 |
除權息周期 | 可1年1次,也可1年2次 | 1年1次 |
資本公積配股 | 股票溢價、出售資產、資產重估…等資本公積都可拿來配股 | 只有股票溢價和受贈與之所得 這兩類資本公積才能配股 |
現金、股票 股利比率 | 配股或配息無限制 | 證期局要求上市櫃公司須配 一定比率的現金股利 |
現金增資 員工認股 | 可和原股東認股價不同 | 和原股東認股價相同 |
員工分紅 | 沒有相關規定 | 除權時須將員工分紅比率納入 |
全站熱搜